Enter your keyword

News

112年「校園霸凌防制暨家長座談會」校園霸凌大哉問與QA

112年「校園霸凌防制暨家長座談會」校園霸凌大哉問與QA

橄欖枝中心於今年5月至6月已辦畢共四場次之校園霸凌防制暨家長座談會,以下節錄座談會QA問答內容。

Q1、小學老師為了處罰某幾位學生犯錯或考試前一週讓全班不能下課只能喝水上廁所,請問家長該如何能反應給老師又不會讓孩子被貼標籤?

連坐罰、不能下課只能喝水,基本上已經違背教育部目前的政策或教育制度。如果遇到這種事情,建議派家長代表與老師討論,畢竟家代的工作就是跟老師與其他家長之間的溝通,家代可以說:「現在好像有一些家長反應不太瞭解老師這麼做的用意在哪裡,可不可以請老師大概說明一下?」如果老師還是沒有改變作法,那麼我們就走到第二步。 

第二步的方式是請校長注意一下。至於有沒有效果不知道,但如果真的沒效,就要評估要不要走到最後一步。

如果真的需要掀開來講,至少凸顯這個問題,這確實有時候是不得不的手段。

Q2、請問霸凌調查小組與輔導老師這樣子會不會有角色的衝突?既是調查又是輔導。

原則上像臺北市如果發生疑似霸凌事件,調查委員全部外聘,故調查跟後續輔導的輔導老師絕對不會是同一位,比較不會有角色重疊。

不過學校的因應小組裡面會有輔導老師代表,而因應小組負責霸凌判定,所以在投票成立不成立時,某種程度確實是有角色衝突的。因此我會給學校的建議是,如果學校的規模夠大,輔導老師代表跟後續輔導孩子的輔導老師不要重疊。如果學校的規模沒那麼大怎麼辦?那在判定的投票時,輔導老師那一次就請假或迴避。

我覺得輔導需要讓孩子認為他是站在他那邊,而不是對他的行為做一些非常快速的主觀評價。所以確實會有這樣的問題,但實務上其實是可以排開的,所以比較不用擔心。

Q3、國小國中高中等不同的教育階段,如果霸凌成立對學生的影響,例如有沒有留下記錄,法律效應等等。

一般而言,其實霸凌也是校園的偏差行為之一。在校園裡我們目的是孩子有犯錯的權利,我們讓他學習到未來不要做出同樣的事情,這樣就好,這是正常的狀況。 

有一些狀況是,家長會利用霸凌的調查報告,再到法院提民事求償。但到底法官會怎麼判定,其實又是以個案來討論。 霸凌調查報告真的有用嗎?不一定,因為不管霸凌成不成立,在法院上我打你一次就讓你受傷了,這樣求償就可以了,並不用打好幾次,如果打好幾次都沒有受傷,你拿了一個精神科就診紀錄,說你小孩因為被打那麼多次所以憂鬱,這個憂鬱很難說,你要做連結很難。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用,其實效益不是那麼大。

Q4、如果學生被同學打,那家長想要提霸凌的申請,學校也已經知道是單一的暴力事件,那要不要受理?霸凌的成立要長期,但是家長往往會誤解霸凌成案的定義

實務上確實看過許多確定是單一衝突事件,學校還是選擇受理霸凌調查申請的情形,例如之前去新竹某校調查某事件,一開始是一方拿寶特瓶潑水,結果另外一個就去廁所拿水桶在他頭上倒下去,被倒的要去抓滅火器,然後被目擊的老師制止,整個過程被監視器畫面錄下來,後來家長提出霸凌申請,學校選擇受理。事實上,要不要受理沒有正確答案,但有時候對當事者的家長而言,調查過程也是一種療癒,可以透過調查過程,讓家長感受到學校真的有在幫我處理這件事情。

Q5、學生霸凌他人的事件中,有建議的正向管教或者是輔導具體策略可以提供參考嗎?

之後我們網頁上面會放一些輔導案例,這樣可能會比較容易說明。

Q6、校園霸凌的和解金要怎麼去判定?比如說有哪些上限或者是合理性。

我個人認為沒有合理性,但是我建議學校不要介入家長的和解金,很多時候談到和解金已經不是教育問題,已經是大人之間的恩怨了。

Q7、一次性的欺負,比如說偷拍同學的打槍行為,如何處理可以安撫被欺負學生的家長?

這已經是性平事件,跟幾次沒有關係。至於如何處理?首先必須先確認這個影片有沒有傳出去,傳出去以後很麻煩,近期被提出的「被遺忘權」,就是說搜尋引擎應該適度把這些資訊屏蔽,不然真的會對被害人造成持續甚至一輩子的傷害。

Q8、性平跟校園霸凌的界限以及處理過程的差異?

性平跟霸凌是兩個不一樣的東西,但是有可能會重疊。性霸凌的話,目前性平處理,性霸凌也是霸凌,要處理是整個團體。 處理的過程差異不會太多,但行政調查很多時候是沒有強制力的。

Q9、請教「集體式意識形態的霸凌」應如何處理?班上3-4人的小團體及超過50%的大團體,建議處理方法各為何?

當一個孩子被全班同學都不喜歡,一種可能是這個孩子是容易被欺負的對象,大家都欺負他,這個東西是需要介入。另外一個狀況比較常見,孩子的有些行為很容易惹怒大家,這時候雙方都需要介入處理,而且也需要比較精緻。

Q10、請問霸凌者是「特殊生」(亞斯、自閉)時,常被要求包容,請問被霸凌者的家長、師長和學校要如何保護被霸凌者?

亞斯跟自閉症其實比較不會,比較多的是過動,但是他的動手到底算不算霸凌?這些孩子就很容易被人家去戳,然後就暴走,就覺得很好玩,某種程度,他才是被人家欺負的對象。

班上有特殊生比較複雜,需要導師同學還有家長,以及特教老師一起去合作。合作的好壞,能夠讓這個班級的孩子多瞭解不一樣的人,對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好的。

Q11、小孩被他人欺負時,反而被對方家長說:心裡太弱、玻璃心才會人家講東講西、被取笑就不高興、就心裡受傷,甚至也這樣告訴自己的小孩,對方太弱了。這時候怎麼讓對方知道他的孩子才是欺負別人要改變的人,怎麼反而怪罪別人?

很多有問題的孩子是複製家長的行為模式,當一個家長出現這樣的狀況,你想要理性溝通可能有點困難。另一種可能是家長很擔心小孩被貼標籤,所以他會窮盡一切幫他小孩。

Q12、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常會需要學生對學生道歉,家長也問,說對方有沒有道歉了嗎?早上上課有提到道歉的部分,希望可以再多提供一些老師在處理的時候的建議,而且是具體的做法可以提供參考。

對於衝突事件,如果我們進到修復會議的時候,我們談事實、影響跟未來。通常會談完影響之後,才會去cue孩子要不要道歉,即使他一開始就想要道歉也一樣。因為根據研究,談完影響再道歉,會讓被傷害的孩子覺得道歉是已經知道行為的影響,而不是一個廉價的工具性道歉。至於道歉方式,讓孩子去做決定。

之前處理過過動的孩子跟兩個同學,玩著玩著他就可能打人。那一次我們就安排了一個修復會議,讓三個小朋友跟他們的媽媽,還有學校兩位輔導老師跟我們中心的促進者來進行一次修復會議。修復會議的過程之中,三個小孩已經玩在一起,根本看不出有什麼問題,很多時候是家長過不去。修復會議結束時,我們得到幾個中規中矩的結論,通常結束以後,修復會議會有一個儀式行為,讓他們來擁抱或者握手,目的是,人會犯錯,而你願意為你做出的事情來承擔責任的話,群體還是會接納你。那天整個談完後,我們問三個孩子要不要握握手,這三個孩子本來就沒問題,已經玩在一起了,其中一個被打的小朋友的媽媽,突然冷冷丟出一句,想清楚,你要原諒他再握手啊,那兩個小朋友突然不知道怎麼辦,我們就讓他們自己討論一下,幾分鐘後,小朋友說,我們要暫時原諒他。我說請問要怎麼暫時原諒他?兩個小朋友說,今天我們先握食指,如果這個禮拜他沒有打人的話,我們就握兩隻手指。本來我的想像是,這個過動的孩子各別跟這兩個同學握手,沒想到三個小朋友自動圍成一圈,然後勾著食指,這個狀況其實滿暖心感動的。 

很多時候讓孩子去做決定,雖然我們可能覺得很好笑,但是對他們來講是最適合的,在那個當下是最適合的。唯一一種狀況需要介入,當孩子提出具有羞辱人意涵的行為,這個時候一定要介入。

Q13、霸凌的處理只有教育,但如果霸凌者知道沒有任何約束,所以根本無所顧慮任意作為呢?

不可能霸凌處理只有教育,應該說霸凌的處理核心是教育,我們期待孩子能學習到該學習的。至於霸凌處理也不會只有一種方式,人是複雜的,沒有任何方式能處理每一個事件。

Q14、若被指控的學生的確有慫恿其他同學不要跟當事學生一起玩,但其他同學沒聽他的話,還是有跟當事學生一起玩,這樣有構成排擠條件嗎?

我覺得真的不算是。你叫我排擠他,我沒有,但是我本來也沒跟他玩,我繼續跟你玩,你很難去說人家跟你一起排擠,尤其是會陷入排擠的孩子,大部分這些孩子也有議題需要處理,而且處理關係霸凌真的很尷尬,被排擠的孩子覺得很可憐,被指稱霸凌的那些孩子也很無奈。說每次他跟他玩就會出事,不跟他玩,又說排擠。所以這時候,回歸教育本質更重要。

Q15、若侵害樣態為言語,但當事學生心理素質很強大,並未構成負面影響,請問這樣是否就不滿足損害結果要件呢?

如果孩子不在乎,大概就不會提出來。另外一個狀態是,以前都OK,撕破臉以後去翻舊帳,畢竟很多到最後都在挖舊帳。所以這個東西很難講。有時候我覺得人跟人互動之後,很多時候是從脈絡下來談的。

(因時間因素未能於座談會上回答的提問,擬於近日更新)